English

版权贸易日趋成熟多样化

2000-09-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赵晨钰 我有话说

9月3日,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圆满结束。本届图书博览会国内外参展单位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届之冠。同时有迹象表明,版权贸易的洽谈与合作,以及同行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成为图书博览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届图书博览会给人的突出感觉就是,中外出版商对版权贸易的热情都分外高涨。几乎在每个展位上都能看到不同国籍的出版商在认真地交谈。像剑桥大学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讲谈社等知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几乎都抽不出时间来接受记者的采访,而以中华读书网为代表的众多网站的涉足更为版权贸易增添了许多新时代的气息。

然而与前些年的狂热不同的是,国内出版社如今对版权贸易的热情是建立在对国内图书市场的理性分析之上的。以前“隔山买牛”,花大价钱买“期货”贴钱贴精力的教训尝过之后,大多数出版社引进图书不再听风就是雨,严谨的选题论证成为一道重要工序,有出版社还特别组织了一批专家队伍在会场上淘书,使引进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参加过4届BIBF的DK公司的驻京办负责人郭志平认为,国内出版社在版权引进上比以前谨慎多了,他们对教育、生活类书最感兴趣。

据了解,在’2000BIBF上敲定的生意绝大多数都不是今天才起步的,BIBF只是为版权贸易提供一个服务的场所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会议的闭幕则是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开始。一些出版社甚至明确表示到会的目的就是和老朋友叙旧、结交新朋友。而观念的改变和互联网的使用使得版权贸易已经成为社里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没有必要非等到博览会时瞎忙。

本届参展的国内出版社在展位的布置上尤其注重整体形象与实力的展示。比如外省出版社都纷纷以一省一地的集团形象出现,各有自己醒目的色彩和标识。这无疑表明出版社们愈发明白整体实力在版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即以过硬的实力、知名的品牌吸引国外出版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刚刚购得“哈里·波特”中文版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社聂震宁社长告诉记者,由于购得“哈里·波特”版权对出版社形象的推动作用,展会期间许多海外出版商慕名前来洽谈合作,并“意外地”发现许多好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据悉,像辽教、天教、接力等出版社都已与贝塔斯曼、DK公司等国际著名出版商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除了版权的直接输出外,合作出版也成为让内地图书进入海外市场、提高出版社知名度的有效方法。广东省地图出版社与香港科技出版有限公司在展会上达成意向,欲分别以简、繁体字在不同地区共同出版部分地区旅游地图册,双方共同投资,共享赢利。该社康静社长认为,这是在东南亚地区亮出广东地图社招牌的好机会。

但是,语言的障碍依然成为中外交流和版权贸易的一个没有解决好的环节。国内出版社虽然把图书书目都做成中英文双语的,但在陈列样书的展柜上却没这么心细。记者留意到,相当数量的外国人在国内展区内走马观花地逛一圈,遇到装帧醒目的书或图册才会停下来翻看一下。在海外展区,虽然每个展柜上都用中文标出图书分类,但绝大多数的图书都没有译成中文的书名和简介,甚至连书目单也是全外文的。一位社长向记者抱怨说:“那么多种外文书,好多我连书名都看不懂,更别提什么引进了。”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外出版人所共同面对的。吃一堑,长一智。或许下次国际范围的书展时,双方能够在这点上有所改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